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0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56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1551篇
地质学   1107篇
海洋学   676篇
天文学   561篇
综合类   344篇
自然地理   47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了了解苯并[a]芘(BaP)对鱼类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表达的影响,以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为实验材料,采用体内实验,研究其在经过不同浓度(0.1、1、10、20、50mg/kg鱼体重量)的BaP诱导后,鱼体肝脏研究CYP1A1基因表达的情况,筛选出后续时间-效应实验中BaP注射的最佳浓度,研究BaP诱导6h、12h、1d、3d、7d后(质量浓度为20mg/kg鱼体重量)鱼体肝脏CYP1A1酶活性、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剂量-效应实验中,20mg/kg鱼体重量为最佳浓度,此浓度下,基因表达在各组中变化最显著。时间-效应实验中,较空白对照组而言,染毒6h、12h和1d后,EROD酶活性显著增加。3d后开始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7d后酶活性又发生上调。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各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CYP1A1基因表达量都发生了上调,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6h和12h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1d后开始下降且与3d和7d组相比变化不明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蛋白表达量在染毒12h后表现出显著的诱导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略有回落,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BaP对褐菖鲉CYP1A1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一定质量浓度的BaP注射于褐菖鲉不同的时间后,能诱导褐菖鲉活体EROD酶活性、CYP1A1基因m 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这说明BaP作为诱导剂对CYP1A1酶活性和蛋白表达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CYP1A1的转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福州中心城区的社会调查、POI、道路网、用地性质等数据,在社区尺度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休闲型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低密度土地利用与体力活动时长呈正向关联,功能单一和邻近主干道则对体力活动起到抑制作用。体力活动目的地对不同人群具有差异化影响,体育用地和付费运动场所仅能促进中高阶层和中高收入者的体力活动,而周边公共运动设施的丰富程度更具普适性意义。通过纳入运动偏好和单独分析保障房、单位大院及房改房住户达到规避居住自选择的目的,证明上述建成环境特征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是独立且稳健的。  相似文献   
13.
The detail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zoic strike-slip fault zones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s. In this study, five major strike-slip fault zones that cut through the Cambrian-Middle Devonian units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3D seismic data. Each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styles of deformation, namely deeper strike-slip faults and shallower en-echelon faults. By counting the reverse separation of the horizon along the deeper faults, activity intensity on the deeper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south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ern ones. The angle between the strike of the shallower en-echelon normal faults and the principal displacement zone(PDZ) below them is likely to have a tendency to decrease slightly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activity intensity on the shallower southern en-echelon fault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ern ones. Comparing the reverse separation along the deeper faults and the fault throw of the shallower faults,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Fault zone S1 is similar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while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southern faul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ones. It is obvious that both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same layer in different fault zones and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same fault zone have a macro characteristic in that the southern faults show stronger activity intensity than the northern ones. The Late Ordovician décollement layer developed in the Tazhong area and the peripheral tectonic events of the Tarim Basin have been considered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They controll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stage deformation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respectively. In particular, peripheral tectonic events of the Tarim Basin were the dynamic source of the formatt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and good candidates to accommodate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se faults.  相似文献   
14.
南平—宁化构造带沿线出露着以万全岩群和楼前组、西溪组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福建明溪和江西瑞金地区的楼前组浅变质英安岩和晶屑凝灰岩分别形成于(729±4)Ma和(735±6.7)Ma(LA-ICP-MS锆石U-Pb法),SiO2含量变化在65.22%~74.54%,相对富Al2O3(11.05%~16.80%)富碱(Na2O+K2O=4.88%~10.19%)而贫CaO、MgO和FeOT,ANK值和A/CNK值分别为1.23~1.78和0.98~1.57,Nb/Ta=12.44~17.28,Nd/Th=2.07~3.51,Ti/Zr=6.08~10.37,Ti/Y=68.51~154.71,属过铝质S型火山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等)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Zr/Nb=16.65~24.07,Th/Ta=12.94~16.93,δEu呈现明显负异常(0.33~0.62),显示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结果提出,南平—宁化一线在713 Ma前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洋壳俯冲引发的岩浆活动形成了沿南平—宁化—瑞金一线展布的陆缘弧中酸性火山岩带,暗示此时南、北武夷之间尚未拼合形成统一的武夷地块,因而华夏地块不存在统一的前南华纪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5.
吕阳 《海洋科学》2018,42(10):94-102
文章用文献计量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呈现海洋药物研究态势与热点,旨在为海洋药物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为数据源,以1980~2017年海洋药物领域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结合Excel、VOSviewer软件,对论文年代分布、研究机构、期刊、作者、高被引论文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方向为海洋天然产物、抗菌活性、细胞毒性、海绵等,应重点关注海洋天然产物及其抗菌药理作用的研究。世界范围内关于海洋药物研究的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在该领域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其发文量、总被引和H指数均占绝对地位。该领域主要发文期刊为《Marine Drugs》、《Journalof Natural Products》。发文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位列世界第一,但整体论文质量欠佳,中国在该领域研究水平有待加强,论文影响力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剧,各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对维持海洋社会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同海洋开发活动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海洋资源的损耗,影响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根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特点,筛选出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中常见的4种典型的开发利用类型,选取了能够突出反映海洋开发活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损耗指标、环境成本指标构建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效益指数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单一指标效益值、准则层效益值、各研究案例效益值、各用海类型效益值并对以上研究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求各用海类型综合效益评估值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4种海洋开发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估值均介于0.4~0.6之间,处于一般的综合效益状态,综合效益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临港工业用海类型为0.551 3、海上风电用海类型为0.492 4、排污倾倒用海类型为0.441、围海养殖用海类型为0.434 3。海洋开发类型综合效益的评估对及时调整海洋开发对策,缓和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综合采用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及OSL测年等,对离日喀则市最近的拉堆—乃东和毕定—甲舍拉断裂的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拉堆—乃东断裂在距今约3万年前停止了活动,毕定—甲舍拉断裂则至少在5万年前停止了活动,即二者自晚更新世晚期已不再活动——不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这与部分学者认为拉堆—乃东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的结论不同。研究获得的最新断层活动资料可为该地区的地震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影响巨大,揭示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河口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异变特征,有利于了解人类活动影响河口动力地貌的机制,对河口区水利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1960—2016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沿程潮位站(甘竹、竹银、灯笼山、三灶)的逐月高、低潮位数据及马口水文站的月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了磨刀门河口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月均水位、潮波振幅及其空间梯度(即月均水位坡度和潮波振幅衰减率)的季节性异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为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的异变年份, 1990年前为自然演变阶段, 2000年后为恢复调整阶段,1990—2000年为过渡阶段;高强度采砂导致的河床下切使磨刀门河口月均水位及月均水位坡度显著减小,夏季减小幅度最为明显,沿程平均分别减小0.53m和8.93×10~(-6);月均水位坡度减小导致潮波衰减效应减弱,进而使沿程潮波振幅增大,多年平均增大0.071m;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月均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在上游抬升明显,冬季月均水位坡度在上游显著减小,但在下游略有抬升;随着流量的增大潮波振幅的衰减作用增强,但当流量超过阈值20000m~3/s时,月均水位坡度引起的底床摩擦增大效应不足以抵消横截面积辐散效应,潮波衰减效应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不同生物饵料的利用效果,以南美白对虾、肉球近方蟹、菲律宾蛤仔和玉筋鱼四种饵料进行了饲喂实验。结果表明:1)肉球近方蟹组短蛸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美白对虾组脏体比显著高于玉筋鱼组(P<0.05),各饵料组肝体比无显著差异;2)南美白对虾组和肉球近方蟹组短蛸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组和玉筋鱼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南美白对虾组短蛸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菲律宾蛤仔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投喂肉球近方蟹可以显著提高短蛸的增重率;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的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有影响,对其肝胰腺功能和胃蛋白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80—200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北半球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行星波的Eliassen-Palm(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平流层整层温度和纬向风场的十年际变化特征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的十年际变化在高纬度中下平流层12月呈明显增温趋势,1月转为较弱的冷却趋势,2月为明显的冷却趋势。纬向风在中高纬平流层12月呈明显的减速变化,1月减速区与加速区相间分布但强度均较弱,而2月为明显的加速趋势。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向热带对流层顶的传播减弱,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整层的传播明显加强;1月沿两支波导的传播趋势未变但均较弱;而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转为加强趋势,沿极地波导的传播转为减弱趋势。相应地,EP通量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形势沿两支波导在12月与2月相反,1月为过渡阶段。因此,北极平流层温度、纬向风、EP通量及其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在冬季内呈现一个从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的负极趋势向正极趋势逐月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